餐飲最低消費明碼標價也不行
近年來,隨著相關法律法規(guī)的完善和消費者維權意識的提升,設置最低消費門檻、嚴禁自帶酒水、謝絕外帶食物等餐廳霸王條款出現(xiàn)情況有所減少。然而,仍有部分高檔餐廳借著私人環(huán)境、一對一服務等,設置包間最低消費,還有部分餐廳要求必點招牌菜、設置網紅景觀位最低消費等收費名目,變相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(4月12日《工人日報》)。
盡管設置最低消費是國家明令禁止的經營行為,有的餐飲企業(yè)仍變相設置最低消費,將其換上各種“馬甲”,以期獲得更大利潤,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。變相最低消費絕不能容忍,即便明碼標價也不行,市場監(jiān)管部門應該扒去其“馬甲”,并予以嚴厲懲處。
餐飲經營是一種市場行為,一般情況下,只要明碼標價不欺詐消費者,“一個愿打,一個愿挨”,價格定得再高,也無可厚非,但前提是必須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(guī)。《餐飲業(yè)經營管理辦法》第十二條明確規(guī)定,“禁止餐飲經營者設置最低消費”。也就是說,最低消費不管是否明碼標價,也改變不了其違規(guī)違法的事實。
現(xiàn)實中,一些餐飲經營者“上有政策、下有對策”,給最低消費換上“馬甲”,比如包廂費、必點招牌菜、景觀位費用等,實質是變相設置最低消費門檻。如,北京市朝陽區(qū)的周先生和家人一同前往某知名火鍋自助餐廳用餐,當周先生打電話預訂包間時,該餐廳工作人員提醒包間最低消費為5000元,并需要另外收取15%的服務費。在“明碼標價”的幌子下,一些換了“馬甲”的變相最低消費,具有一定的隱蔽性,容易逃避懲罰。
我國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》明確,經營者不得以格式合同、通知、聲明、店堂告示等方式,作出對消費者不公平、不合理的規(guī)定,否則規(guī)定的內容無效。因此,即便餐飲經營者在大堂張貼了最低消費告示,因為違反國家法規(guī)也是無效的。而要求消費者支付最低消費額,也侵犯了消費者自主選擇權和公平交易的權利。面對各種最低消費“霸王條款”,消費者依法可以抵制和維權。
變相最低消費,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,市場監(jiān)管部門不能坐視不管。市場監(jiān)管部門應當履職盡責,加大對餐飲經營活動的日常監(jiān)管力度,善于甄別“霸王條款”,扒下各種變相最低消費的“馬甲”,對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違規(guī)違法行為,予以嚴厲查處,消除其僥幸心理和可乘之機。此外,廣大消費者也應增強維權意識,學會對最低消費等“霸王條款”說“不”,一旦合法權益受到損害,要敢于依法維權討回公道。